简单的书法小知识

书法小知识是什么(书法小知识)

1.书法小知识

秦代篆文,又称"小篆"或"秦篆"。 它不同于周代"大篆"纵横婉曲、繁复茂密的风格,是周代文字学的发展和演进。综观"小篆"字形的体裁,既有圆曲、参差的特点,又有整齐、圆润的风貌,可以用"秀丽和畅,稳重端庄"来形容。

汉代隶书的特点,是将秦代篆书的"圆圆曲曲"加以简化,成为"横平竖直",而一易篆书的章法。也就是说,整个字形主要由横直线条所组成。这样的字,人们在处事应急中写用起来,的确比写篆字方便简单得多了。写好隶书,必须掌握八句重要法则:"蚕头燕尾"、"外方内圆"、"一波三折"、"斩钉截铁"、"重浊轻清"、"蚕不二设"、"燕不双尾"。除此以外,还必须掌握运用隶书的结构和特殊写法。

汉代的书法由小篆进化到隶书以后,又在隶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一种新的"草体"。这种草书起源于民间的减笔字。因为人们在文书往来频繁时,为了写字快一些,总免不了有省减笔画和连写的情况,于是有意无意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草体。

三国时代书法的兴盛繁茂并不亚于汉朝。东汉时期的"八分"体已因减省笔画及草率笔法而演变成"章草"和"今草",至三国时始有近于现代"楷书"和"行书"的流行。

什么叫"楷书"?楷就是端正楷模的意思。楷书是由隶书"八分"体蜕变而成的,除了没有"八分"体的蚕头燕尾和波折以外,绝对着重于"平直方正"。抓笔写来应一笔不苟,不可有些许省减和草率。这样的字体就叫做楷书。楷书又名"正楷"、"真书"。楷书在笔画方面,虽然没有隶书那样多姿多彩,但清秀遒劲,简洁端正,在平和传神方面则比隶书有过之而不及。经过历代大书法家的努力创造,行成了许多流传后世的不同风格的楷书。

什么叫行书呢?行书介于正楷和草书之间,它是不楷不草随手写来的,既没有楷书那样拘谨,也没有草书那样放荡。正如"行"字的解释,既不是方步缓走,也不是飞步急奔,而是随便起步、任意行走的。所以古人称这种字体为"行书"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草书的体裁几乎是通篇字字相连、一笔而成的。虽然字与字间偶有不连接处,但上下笔意贯串,首尾呼应相顾,而血脉相通,有一种笔墨飞舞、龙骧豹变、一气呵成的气势。本人从六岁学书至今已有五十余年,唯对草书更感兴趣,认为此乃书法最高境界。在运笔过程中,每一个字的屹立部位,都似乎险象丛生,却又妙在能险中扣稳,使字形没有歪斜软倒之嫌,而有玲珑飞动之姿

2.书法基本常识

书法的基本常识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是以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有:一是使用柔软的毛笔,二是书写形象丰富的汉字。

因此,其有两义:一指毛笔字书写的法则,主要包括执笔、用笔、点划、结构、分布等方法;一指以书写汉字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就是借助于精湛的技法、生动的造型来表达出作者的性格、趣味、学养、气质等精神因素,其为侧重于“心画”。

二者相融合,便构成了中国的书法艺术。所以从书法构成的要素来说,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笔法,要求熟练地执使毛笔,还握正确的指法、腕法、身法、用笔法、用墨法等技巧;二是笔势。

要求妥当地组织好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三是笔意。要求在书写过程中表现出书者的气质、情趣、学素和人品。

从书体、风格上说,更是多姿多态,美不胜收。我国的书法艺术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主要取决于中国人善于把实用的东西上升为美的艺术,同时与中国独特的文字和毛笔关系密切有关。

其文字以象构思、立象尽意的特点酝酿着书法艺术的灵魂,而方块构形,灿然于目的姿质又构成书法艺术的形式基础。其工具,“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可生出方圆藏露、逆顺向背的韵味,轻重肥瘦、浓淡湿涩的情趣,抑扬顿挫、聚散疏密的笔调。

断连承接、刚柔雄秀的气势;再辅以专门制作的纸墨,使书法艺术更趋变幻莫测。韵味无穷。

书法不仅成为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而且居于所有艺术之首。书法在中国不仅举世同好,千古一风,而且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传播友谊的媒介,在东方世界颇有影响,也倍受西方世界的瞩目。

【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

亦称“大章法”。习惯上又称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为“小章法”。

明张绅《书法通释》云:“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

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

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可见,章书在一件书法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书写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布白的形式大体有三:一是纵有行横有列,二是:纵有行横无列(或横有行纵无列),三是纵无行,横无列,它们或有“镂金错采”的人工美,或具“芙蓉出水”的自然美。

【笔法】写字作画用笔的方法。中国书画主要都以线条表现,所用工具都是尖锋毛笔,要使书画的线条点画富有变化,必先讲究执笔,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

曲直等方法,称为“笔法”。唐张怀瓘道《玉堂禁经·用笔祛》云: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

故元赵孟頫于《兰亭跋》中云:“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墨法】亦称“血法”。

一曰:用墨之法。前人谓水墨者,字之血也。

故临地作书时极为讲究。墨过淡则伤神彩,太浓则滞笔锋。

必须做到“浓欲其活,谈欲其华。”宋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

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述书下》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 ”用墨作风,一方面往往因时因人而异。如北宋浓墨实用,南宋浓墨活用;刘墉喜用浓墨,梦楼专尚淡墨。

另一方面,又常因书体风格、纸张性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二曰:磨墨之法。

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墨谱》云:“研墨如病,盖重其调匀而不泥也。”研墨要凉,凉则生光。

墨不宜热,热则生沫。盖忌其研急而墨热。

又李阳冰曰:“用者旋研,无今停久,久时尘埃相污,胶力隳亡。如此泥钝不任下笔矣。”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肉法》云:“磨墨之法,重按轻推,运行近折。”“凡磨墨不得用砚池水,令墨滞笔冱,须以水滴汲新水临时斟酌之”,“凡书不得自磨墨,令手颤、筋骨大强,是大忌也。”

【结体】亦称“结字”、“间架”“结构”。指每个字点划间的安排与形势的布置。

汉字尚形,书法又是“形学”(清康有为)故结体尤显重要。元赵盂頫《兰亭跋》:“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

汉字各种字体,皆由点划联结,搭配而成。笔划的长、短、粗、细、俯、仰、缩、伸,偏旁的宽、窄、高、低、欹、正,构成了每个字的不同形态,要使字的笔划搭配适宜、得体、匀美,研究其结体必不可少。

正如清冯班在《纯吟书要》中所云:“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

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

3.书法小知识

1.笔断意连

2.匀称

“匀称”,是指按照字形笔画,对每字、每笔作适当安排,而不是“均匀“的意思。因为字形有长短、大小的不同,笔画有多少、斜正的不同,如每字都依方格,四平八稳地写成同样大小,每笔都写得一样长短,均匀是均匀了,可是看上去不顺眼。总的说,笔画多的,宜写得瘦些;笔画少的,宜写得肥些;每个字里,点画的安排要长短合宜。

3.平正

“平正”,就是我们常说的“横平竖直”,这是点画结构的一个基本原则。但要注意,“横平竖直”的“平”,不是一般的平,而是带斜势的平。因为人的两眼,视觉并不平衡,横画真正画得平了,由于眼睛的错觉,看去就像向右倒了下去。所以横画必须稍带斜势,但又不可斜得过分。

4.章法

章法,广义上讲,是包括款式,狭义上讲,是指整幅作品的谋篇布局。

5.书法作品的布局:

一幅书法作品大都包括正文、题款和印章三个方面的内容。

正文是要写的主要内容,是作品的主体。文章诗词,格言警句等等健康向上,吉利祥和的文字都可作为书法作品的内容。

题款是正文之外的说明性文字。包括象正文题目,出外,书写的时间、地点,书写者的姓名、字号、斋号,所赠对象的称呼、姓名等等。这些内容并不是每幅作品都要全写上。题款内容的多少要视作品的具体需要而定。题款的内容有的写在正文前面,叫上款;有的写在正文后面,叫下款。象所赠对象的姓名,称呼这样的内容应该写在正文的前面,以表尊敬。

书法作品中所盖的印章,从内容来分,有名号章和闲章。从所盖的位置来看,有迎首章和押脚章。盖在作品上首的叫迎首章,盖在正文和下款之后的叫押脚章。印章在书法作品中主要起点缀作用,所以一幅作品的印章也不能过多,一般是一至三方为宜。

正文、题款、印章是一幅作品的三大有机构成部分。在创作时,必须统筹安排,使三者构成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

6. “用笔”方法谈

“用笔千古不易”,一句名言,道出了书法“用笔”的真谛。要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还得从这个“易”字开始。“

穿插:

凡上下叠合而成的字,其上下段 之间,应相互挪让穿插,避免点划不当相接重叠。

下笔前,先构思点划安排之位置,预留空间,使点划均能有最适当的地方。

并重:

上下重叠的字,通常是上小下大,下段比较粗状,承载有力。

左右相并的字,左边须窄小一些,以让右。

笔法的变化:

个字,若有两个以上的笔画相同,或两个部分的形体相似都应力求变化。

减捺:

一字里,若为两个以上的捺,只能保留一个,其馀的捺 用点来表示。

有时只有一捺,但为美观,也会把捺写成点。

减钩:

一个字,为求变化有两个以上的钩时,保留一个钩,其馀省略。

笔画间的映带:即「笔断意连」。

字由一些点划组合而成,而这些点划必须依照其运笔路线, 自然地产生映带的效果,才会显得有生气。

左右的照应:

字里,若有左右对称的笔画,需注意彼此的映带关系。

4.书法理论常识知识

关于书法的知识可多了,像楼上也说得很好.

自古以来,书法就与文房四宝有着密切的关系,文房四宝即是笔.墨.纸.砚.常说没有毛笔就没有书法,所以说书法的好与不好不说全部取决于这文房四宝,但也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然后,书法."书"必有"法".古往今来,书法都是很讲究的.比如说起笔姿势,执笔方法,运笔用什么锋,间架的结构等等.当然,因为现在的人比较急于求成,而且并不是从小学起有基础的,所以现在的人学书法很多都选择临摹,就这临摹都有临摹的技巧.这就是书法,一笔一画一折一勾都有讲究的!

如前面所说文房四宝之毛笔,选毛笔,最重要的就是笔头,因为笔头的用料和式样都直接关系到书写的效果.就毛笔的笔锋原料来看大抵分为三类:硬毫(用兔毫,狼毫制成),软毫(主要用羊毫制成),兼毫(以硬毫为柱软毫为被,如:"白云"笔).

像我说的这些都还比较粗糙.每个细节都有很多讲究.书法的知识,如果真的要深入了解,我还是建议你买本书来看看,即可学习其常识,还可以看看古往今来一些名家的手笔.如王羲之的,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他的书法很好,但是眼看与耳听是不一样的,真正看到他的书法的时候它会感染你.

5.我要收集一些书法常识,请大家多给提供几点,在此感谢,

中国书法术语全集 法书 书法术语。

指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书法作品。翰墨 义同”笔墨”。

原指文辞。金石 古铜器、石刻的总称。

真迹 真实可靠的手迹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假托和伪造。墨迹 用墨书写的手迹。

拓本 从碑刻、铜器上墨拓下来的书迹或图像。实物最早见于唐代。

刻石 专指镌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碑 刻石中的一类形制 碣 刻石中的一类形制□碑额 篆额 碑刻术语。

篆盖 碑刻术语。碑阴 碑刻术语。

碑版 泛指碑志之属。碑学 亦称“碑版学”。

勒石 碑刻术语。指 朱背 亦称“背朱”。

即“勒石”。摩崖 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

剥蚀 指古代碑刻年久风化石有剥落。法帖 亦称“帖”。

指古代名人的墨迹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的法书(包括它的拓本)。帖学 ①损崇尚魏晋以 下,如 钟繇、王义之、颜真卿等书风体系的学派。

以区别于碑学。② 指研究考订法帖源流、版本优劣、字迹真伪的一种学问。

盛行于清代。南帖 碑帖术语。

书丹 碑刻术语。指用朱砂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 临摹 学习前人书法的一种方法。

响拓 碑帖术语。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

影书 见“临摹”、“响拓”。钩填 书法术语。

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洗碑 碑刻术语。

古碑因风化剥蚀或人为磨损,后人依据原有旧画加以剔刻,谓之“洗碑”。篆书 字体名。

籀文 也叫“籀书”、“大篆”。甲骨文 亦称“契文”、“卜 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贞卜文字”。

契文 甲骨文之别称。科斗文 亦称“科斗书”、“科斗篆”。

金文 亦称“钟鼎文”。即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

因多铸或刻在金属器皿(如钟、鼎之类)上,故名。大篆 字体名。

狭义专指籀文。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

钟鼎文 即“金文”。小篆 也叫“秦篆”。

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爰书 秦代小篆的别称。刻符 秦代一种有特殊用途的篆书体。

鸟虫书 亦称“虫书”。篆书中的花体。

缪篆 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王莽六书之一。

玉筯篆 亦称“玉箸篆”。篆书的一种。

玉著篆 即“玉筯篆”。铁线篆 小篆的一种。

草篆 书体名 隶书 亦称“佐书”、“史书”。汉隶 汉代隶书的统称。

八分 即“隶书”。佐书 即“隶书”、“史书”,亦作“左书”。

今隶 正书的古称。正书 由汉隶发展演变而成,在唐代仍把正书沿称为“隶书”。

草隶 草书的别称。草书 字体名。

别称“藁书”。藁书 草书的别称 章草 早期的草书。

始于汉代。“今草”的前身。

今草 亦称“小草”。草书的一种。

狂草 亦称“大草”。草书中最放纵的一种。

正书 亦称“楷书”、“正楷”、“真书”。字体名。

楷书 即“正书”。正楷 即“正书”。

真书 即“正书”。行书 亦称“行押书”。

书体名。榜书 亦称“榜署”。

泛指书写于匾额上之大字。署书 亦称“榜书”。

擘窠书 大字的别称。漆书 书体名 飞白 亦称“草篆”。

瘦金书 亦称“瘦金体”。楷书的一种。

指书 亦称“染指书”。用手指蘸墨作书,故称。

院体 书法术语。用以对书法气格的品评,一般含有贬意。

经生书 书法术语。六分半书 清代郑燮(板桥)法书的别称。

南北派 南宋赵孟坚《论书》执笔法 写毛笔字以手指执笔管的方法。拨镫法 运笔的一种技法。

双钩 书法术语” 单钩 书法术语。枕腕 书法术语。

悬腕 书法术语。回腕法 书法术语.腕平掌竖 书法术语。

凤眼 书法术语,.□执使 书法术语。执笔和用笔的通称,唐代孙过庭《书谱》载:“今撰执使转用之由,执谓浅深长短之类;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

明代张绅称,“执谓执笔,使谓运用。”参见“运笔”。

□运笔 书法术语。指字的点画书写之过程。

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大抵执之欲紧,运上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

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提腕 书法术语。

□肘腕法 书法术语。按提 书法术语。

运腕 书法术语。啄 书法术语。

磔 书法术语。戈法 永字八法以外的又一笔法。

中锋 书法术语。聚墨痕 书法术语。

侧锋 书法术语。折锋 书法术语。

裹锋 书法术语。逆锋 书法术语。

蹲锋 书法术语。金错刀 ①对书法用笔颤掣波发笔道的美称。

②字体名。筋书 书法术语。

一笔书 书法术语。颤笔 亦称“战笔”,书法术语。

悬针 书法术语。垂露 书法术语。

护尾 书法术语。逆入平出 书法术语。

疾涩 书法术语。方圆 指字的用笔和形体上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

燕尾 指章草中的一种波法。柳穿鱼 书法术语。

激石波 书法术语。牵丝 亦称“游丝”、“引牵”、“引带”。

书法术语。一波三折 书法术语。

一笔三过 书法术语。过折收缩 书法术语。

万毫齐力 书法术语。内擫外拓 书法术语。

屋漏痕 书法术语。折钗股 书法术语。

锥画沙 书法术语。壁坼 书法术语。

绵里裹针 书法术语。银钩虿尾 书法术语。

衄 书法术语。搭 书法术语。

用笔的一种技法。指行草起笔及字与字之间的承接顺应关系。

顺势而下,不用逆势的起笔称为“搭锋”。南宋姜虁称:“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字之体,定于初下笔。

凡作字,第一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在其左故也。”

清代蒋和称:“笔锋搭下也。上笔带起下笔,上字带起下字。”

朱履。

6.书法常识百题

1.你了解“书法”所包含的内容吗?………………………( 1 )2.“书道”内涵是什么?与“书法”异同表现在哪里?………………………………………………………( 2 )3.你了解“书学”指的是什么吗?…………………………( 2 )4.你了解什么是“书法学”吗?……………………………( 3 )5.什么是“书法美学”?……………………………………( 4 )6.“书法哲学”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 4 )7.“书法艺术”与“书法作品”的区别是什么?…………( 5 )8.“书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指的是什么?………………( 6 )9.“书法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又指的是什么?……………( 6 )10.请谈谈书法艺术形式的独立性…………………………( 6 )11.“度”与书法有什么关系?………………………………( 7 )12.请谈谈书法本体问题……………………………………( 8 )13.请谈谈有关书法艺术抽象的诸问题……………………( 9 )14.请进一步解释一下中国古代象形文字与书法抽象的关系………………………………………………( 10 )15.书法艺术的“模糊性”表现在哪里?…………………( 11 )16.什么是书法的“维性”?………………………………( 13 )17.怎样理解书法与社会的关系?…………………………( 14 )18.什么是“书法管理”?它包括哪些内容?……………( 16 ) 19.请谈谈“书法经济学”…………………………………( 17 )20.“书法教育学”包括哪些内容?…………………………( 18 )21.书法与“美育”有什么关系?如何进行书法美育?………………………………………………………( 19 )22.研究书法与历史有什么关系?“书法史学”包括哪些内容?……………………………………………( 20 )23.为什么要建立“国际书法交流学”?其内容主要有哪些?………………………………………………( 20 )24.什么是“书法心理学”?………………………………( 21 )25.请谈谈书法与生理的关系?……………………………( 22 )26.请阐述“书法民俗学”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22 )27.书法与文字的关系怎样?“书法文字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3 )28.“碑帖考据学”对书法有何意义?………………………( 23 )29.书法家为什么要懂得些碑帖鉴定学?它包括哪些内容?…………………………………………………( 24 )30.建立“书法工具学”的意义及其内容是什么?………( 26 )31.何谓“书法人才”?……………………………………( 26 )32.“书法人才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容是什么?…………( 28 )33.书法人才成长的内部规律主要有哪几类?……………( 28 )34.请将“优化知识结构”说得再具体化一些………………( 29 )35.书法人才成长的外在因素有哪些?……………………( 31 )36.请谈谈有关书法人才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 32 )37.何谓书法“鬼才”?……………………………………( 33 )38.书法理论人才的条件有哪些?…………………………( 33 )39.书法创作中是否有“灵感”?什么是“灵感”?……( 34 ) 40.为什么要重视书法信息的研究?收集信息的方法有哪些?………………………………………………( 35 )41.“书法未来学”的内容有哪些?………………………( 36 )42.书法欣赏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37 )43.请谈谈书法欣赏的特点…………………………………( 39 )44.历史上往往对同一作品评价截然不同,请谈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40 )45.什么是书法作品的“神采”?…………………………( 41 )46.什么是书法的“气韵”?………………………………( 42 )47.怎样理解书法中的“意境”?…………………………( 43 )48.请谈谈书法的风格问题…………………………………( 44 )49.何为书法“意象”?……………………………………( 45 )50.什么是书法“风貌”?请举例…………………………( 46 )51.何为书法“意蕴”?……………………………………( 48 )52.什么是“书品”?………………………………………( 48 )53.何为“字格”?…………………………………………( 49 )54.什么是书法欣赏中的“远观”?………………………( 50 )55.请再对“圆识”加以解释………………………………( 51 )56.什么是书法欣赏中的“活参”?………………………( 52 )57.什么是书法的共同美?它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53 )58.请谈谈书法的“结构美”………………………………( 55 )59.书法与文学的关系是什么?……………………………( 56 )60.请谈谈书法与音乐的关系………………………………( 57 )61.简述书法与建筑的关系…………………………………( 58 )62.书法与中国戏曲的内在关系是什么?…………………( 58 )63.舞蹈对书法有什么启示作用……………………………( 59 ) 64.怎样理解“书画同源”?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如何?………………………………………………………( 60 )65.儒家思想对书法的影响表现在哪里?…………………( 61 )66.老庄思想对书法的影响表现在哪里?…………………( 62 )67.请解释“计白当黑”在书法中的体现…………………( 64 )68.“禅宗”与书法有什么关系?………………。

7.关于书法的知识

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

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

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

例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日常工具等种类繁多。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

过去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涵义也大有扩展,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

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了“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这一书派,虽突出“意象”,其字赏之也新颖,但汉字并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艰难,发展受到限制。

所有这些(当然不仅是这些),可以看出书法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这一点必须引起书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8.应该具备的书法知识

可能我手写的内容远不及这些粘贴者详细 不过我还是选择回答你的问题 这是很多书法爱好者很关心的 如果说作为一名业余的书法爱好者 初级的书法理论以及书法用品的常识是不可缺少的 毕竟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 如果别人问你:你是学书法的,那毛笔分几种?哪里产的砚最发墨? 如果这些不知道 岂不让他人看笑话 所谓初级的书法理论 即书法的简史、美学初级论 这些你都可以在网页上搜索以寻求答案 书法用品即文房四宝 只需要了解到它们的分类以及鉴别方式等 如果你不甘作为一名业余的学书者 那学的东西可多了 包括中国通史、书法史论、书法技法论、美学论等等 书法 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并且驾驭于技法之上 我也是学书之人 曾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 学习的也是书法 学友加油! (以上论点为原创,切勿复制!)。

书法小知识是什么

简单端午小知识

1.端午节的小知识

关于端午节的小知识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别称。

端阳节:五月正是仲夏,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

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有“解粽节”之称。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2.端午节的小知识,简单一点儿的,小学五年级知道的,帮我想几个吧

关于端午节的小知识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别称。 端阳节:五月正是仲夏,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 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有“解粽节”之称。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3.关于端午节的小知识

端午节的来历之一:纪念屈原。

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他投江后人们怕鱼吃他的身体就发明了粽子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端者,初也,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节”。端午节除了人们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还有丰富的食俗。

吃黄鳝 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

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

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

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

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

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

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

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吃薄饼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习俗。

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4.端午节的小知识80个字

1、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2、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3、端午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扩展资料: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网-端午节简介

中国网-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5.端午节有那些小常识

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吴王夫差的忠臣)的忌辰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吃粽子

以 保 健 、避 疫 为 主 要 原 则

嘉 定 县 端 午 , 不 论 贫 富 , 必 买 石 首 鱼 ( 俗 称 鳇 鱼 ) 煮 食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6.关于端午节的知识 简洁点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7.端午节小资料,短一点,要快

端午的多个名称叫法:

端午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地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龙舟节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广东地区称之为扒龙船。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多年,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当五汛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

天中节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端午节除是古代图腾祭祀节外亦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简单端午小知识

简单的网球小知识

1.网球的基本常识

网球技术包括准备姿势、发球与接发球、正反手抽击、截击、高压球几大类!每项技术又有不同的要求! 入门的学习者要从握拍开始学习,从正手抽击球学起。

正手的握拍分大陆式、东方式、西方式、半西方和超西方式,大陆是多用于发球和截击;东方式是传统正手的握拍方式,西方式、半西方式和超西方式是现代正手握拍。比较多的职业网球运动员用的是半西方式和西方式。

正(反)手击球的动作包括了从准备动作开始后的引拍、挥拍、击球和随挥和回位等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不可少,入门者要掌握的技巧中,一是强调引拍,二是强调随挥,这可保证击球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并且对击球也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击球是关键,这是显而易见的。 除了这些就要强调手感、预判能力和脚步的移动能力。

刚开始不要着急学习太多,学会正手,就可以对打,之后就可以互相与人交流学习了! 简单的规则: 一)发球 1.发球前的规定 发球员在发球前应先站在端线后、中点和边线的假定延长线之间的区域里,用手将球向空中任何方向抛起,在球接触地面以前,用球拍击 球(仅能用一只手的运动员,可用球拍将球抛起)。球拍与球接触时,就算完成球的发送。

2.发球时的规定 发球员在整个发球动作中,不得通过行走或跑动改变原站的位置,两脚只准站在规定位置,不得触及其他区域。 3.发球员的位置 (1)每局开始,先从右区端线后发球,得或失一分后,应换到左区发球。

(2)发出的球应从网上越过,落到对角的对方发球区内,或其周围的线上。 4.发球失误 未击中球;发出的球,在落地前触及固定物(球网、中心带和网边白布除外);违反发球站位规定。

发球员第一次发球失误后,应在原发位置上进行第二次发球。 5.发球无效 发球触网后,仍然落到对方发球区内,接球员未作好接球准备;均应重发球。

6.交换发球 第一局比赛终了,接球员成为发球员,发球成为接球。以后每局终了。

均依次互相交换,直至比赛结束。 (二)通则 1.交换场地 双方应在每盘的第1、3、5等单数局结束后,以及每盘结束双方局数之和为单数时,交换场地。

2.失分 发生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均判失分。 (1)在球第二次着地前,未能还击过网。

(2)还击的球触及对方场区界线以外的地面、固定物或其他物件。 (3)还击空中球失败。

(4)故意用球拍触球超过一次。 (5)运动员的身体、球拍,在发球期间触及球网。

(6)过网击球。 (7)抛拍击球 3.压线球落在线上的球都算界内球。

(三)双打 1.双打发球次序 每盘第一局开始时,由发球方决定由何人首先发球,对方则同样地在第2局开始时,决定由何人首先发球。 第3局由第1局发球方的另一球 员发球。

第4局由第2局发球主的另一球员发球。以下各局均按此序秩发球。

2.双打接球次序 先接球的一方,应在第1局开始时,决定何人先接发球,并在这盘 单数局,继续先接发球。双方同样应在第2局开始时,决定何人接发球,并在这盘双数局继续先接发球。

他们的同伴应在每局中轮流接发球。 3.双打还击 接发球后,双方应轮流由其中任何一名队员还击。

如运动员在其同队队员击球后,再以球拍触球,则判对方得分。 (四)计分方法 1.胜1局 (1)每胜1球得1分,先胜4分者胜1局。

(2)双方各得3分时为“平分”,平分后,净胜两分为胜1局。 2.胜1盘 (1)一方先胜6局为胜1盘。

(2)双方各胜5局时,一方净胜两局为胜1盘。 3.决胜局计分制 在每盘的局数为6平时,有以下两种计分制。

(1)长盘制:一方净胜两局为胜1盘。 (2)短盘制:决胜盘除外,除非赛前另有规定,一般应按以下办法执行。

a.先得7分者为胜该局及该盘(若分数为6平时,一方须净两分)。 b.首先发球员发第1分球,对方发第2、3分球,然后轮流发两分球,直到比赛结束。

c.第1分球在右区发,第2分球在左区发,第3分球在右区发。 d.每6分球和决胜局结束都要交换场地。

4.短盘制的计分 (1)第1个球(0:0),发球员a发1分球,1分球之后换发球。 (2)第2、3个球(报1:0或0:1,不报15:0或0:15),由b发球,b连发两分球后换发球,先从左区发球。

(3)第4、5个球(报3:0或1:2,2:1,不报40:0或15:30, 30:15),由a发球,a连发两球后换发球后换发球,先从左区发球。 (4)第6、7个球(报3:3或2:4,4:2或1:5,5:1或6:0,0: 6) ,由b发1分球之后交换场地,若比赛未结束,b继续发第7个球。

(5)比分打到5:5,6:6,7:7,8:8……时,需连胜两分才能决定谁为胜方。但在记分表上则统一写为7:6。

(6)决胜局打完之后,以方队员交换场地。

2.关于网球 求助 打网球的小常识

其实这是很容易避免的事。

击球时用力太猛,才容易受不了而受伤。所以要知道打网球不是靠蛮力。

要以挥拍的动能,扭腰,重心的转移,带球,几个要素都能有效的应用出来(仔细的看网路上教材)。将那些动作融会贯通,能作几分,就多了几分功力。

时时都在进步中,也是网球的有趣的地方。力道有效的由身体全方位得到,就不容易受伤了。

至於手起茧子,那是你打球没握紧拍了,有了相对的运动,磨擦,就会起泡长茧。若能照上面说的,少用蛮力,握紧拍子就可以。

好好去体会打网球时的口诀:lock arm, lock wrist (打球时锁住你的手臂,锁住你的手腕).。

3.初学者的网球

没有工具的话最好先从基本开始,比如说体力、判断力、注意力,还有力量的训练。

不过你可不要看了网球王子就模仿里面的人物,我姐模仿EIJI转拍子一不小心把脚给砸了。你是真的想打网球吗?就算你家附近没有网球场 墙总有吧 买快拍子对墙练习 但千万不要像楼上某位仁兄什么也不懂乱说用带橡皮筋的网球练习,那样只能把你的球路和对球的感觉完全打坏,带橡皮筋的网球和在场地上打网球是完全的两码事!!其实你还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去外地的网球学校学习啊!这就是我的建议,在知道里要分辨什么答案的正确的.初学者网球快速入门,3日速成! 一.网球装备 网球服装:传统的颜色,以白色为主;男性以短袖、短裤,女性以短袖、无袖、短裤或短裙 ( 有领之上衣 ) ;服装以舒适轻便,能伸缩吸汗的衣料为优。

鞋子,以专业的网羽鞋为佳。球袜需着较厚且易伸缩、吸汗的袜为主,尤其在坚硬的地面上,更需留意足部的受伤及水泡。

球 拍:选购时依各人的臂力、握力、手腕力之强度来选择,依东方人的体型,为减轻手臂持拍的负担,应持较轻的球拍为宜;尤其初学者,为使球拍挥摆顺畅更应持较轻之球拍学习。握把之大小应与各人之手掌大小配合。

二.握拍法 1.东方式握拍法:亦称『握手式』握拍法。 优点:适合于反弹球打法,是底线战术最佳的打击法,尤其处理反弹至腰高的来球。

缺点:反手击球时握拍位置必须移动,击球瞬间需作交换握拍位置。 2. 大陆式握拍法:对于较低的反弹球及低截击极为适合,同时此握拍法无正反拍握法之分,处理截击、发球异常方便;但此种握拍法必须要具备强劲的腕力来配合击球时机,否则呈反效果。

3.西方式握拍法:很适合于正手强劲上旋球的打法,但反手击球非常不便;由于反手不易击球,一般选手不乐于执握此种握法。 三.球的旋转与种类 除平击球外,无论是正手拍或反手拍,在整个动作的过程中,若用劲打球,都会使球产生某种旋转,球的旋转方向与飞行抛物线及反弹后的方向,都有密切的关系,以下叙述欲使球旋转的动作: 正旋球(Topspin) 或称上旋球、高旋球(Overspin)--- 从球之下方往上抽,动作由低而高的往前推动,即产生正旋,球速加快,向移动方向迅速旋转,在空中急速落下,不易出界,且落地后反弹高而快,将使对手较难还击,此种打法需要腕力、臂力、腰力,充分配合,不断累积练习,方能体会其中诀窍。

反旋球(Backspin) 或称下旋球(Underspin)--- 与正旋球相反,从球之上方往下切,动作由高而低的往前击出,球是背向飞行方向旋转,过网球速较慢,故上飘非行距离长,入射角小所以反弹得低,原地弹起或直线落下,低空滑过地面,乃依打击强弱度,拍面角度,动作长短来定。 切击球(Chop shot)--- 使球拍成垂直,从上往下挥动,击打球之斜下方或正方,使球下坠的打法,通常此种打法是用在吊短球的战术。

平击球(Flat shot)--- 以水平方式向前推动,加以下压,为快速球击法,较难控制,容易出界。 四.步伐 在所有的球类活动中,步伐是占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手握球拍的运动,如果步伐运行正确熟练,处理来球必能得心应手,唯有稳健的步伐才有正确的打击,网球运动乃具挑战性,每一球都必须靠正确的判断和敏捷的步伐来击球,正确的脚步动作可使手臂发挥击球的效果,脚步快速与正确,可保持身体的平衡并使重心转移之动作圆滑,如何在急跑,急停中,掌握时机迎击来球,是打好网球之要件,一般而言,是用以碎步、滑步、快步、侧步来调整击球位置,尤其是碎步,当球离身体很远需大步来移动,在接近时应改为小步,才能顺利取得深体与球间的距离。

五.击球位置及时机 击球位置,也就是击球点,预测球拍长度约有 80 公分,体会挥动球拍时手的延长,击球位置在身体侧前方 45 度处,即手能自然伸展的部位。 如此苦练三日,应当略有小成喽. .徒手模仿正确动作,进行挥空拍练习 用意念方法,在大脑默念正确的动作,按照动作的要求,边默念,便做动作,在挥击时,设想确有其球,保持正确的位置和准确的击球点,由慢到快的反复作徒手挥拍动作的练习,直到动作被熟练、自如的掌握,达到动作定型。

2.对着镜子来检查挥拍动作 站在一面大镜子前,挥拍时可看到自己的全身,通过镜子检查自己后摆时球拍的最远位置、击球点位置以及随挥动作完成的位置。重复做挥拍击球动作,直到头脑里对正确的击球动作有了概念。

在球场上,当击球动作不对时,要回想这些概念,就会有助于作出正确的挥拍动作。 观察镜子理自己的击球姿势,并纠正那些不正确的动作。

例如,许多运动员正拍击球的后摆过高,可以在镜子里看着自己的球拍向后拉到什么位置,如果太高了,则自行调整并继续在镜子前练习,直到获得正确的姿势。 3.练习抛球的稳定性 抛球不稳定会影响发球的稳定性。

练习抛球的方法是在家中找一间高天花板的房间,或在户外靠近建筑物的地方,或者在网球场周围的围栏处练习抛球,用拍子伸向前方来确定一个点或线,并注意这个点或线与参照物的关系,然后进行反复练习抛球,使球总能抛到那点或线上。 当把球每次抛到这个位置上时,即可挥动球拍,但。

4.网球的常识

网球起源 现代网球运动一般包括室内网球和室外网球两种形式。

网球运动最早起源于12至13世纪法国传教士在教堂回廊里用手掌击球的一种游戏。后来成为宫廷里的一种室内消遣娱乐活动。

也有人认为,网球运动的起源应追溯到“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英法两国战争)以前在法国民间流传的一种名叫海欧·德·巴乌麦的球类游戏。据说这种游戏是两个人进行的,每人各执一个球拍,球场的周围筑有围墙,球撞到墙上后被弹回去,尔后过网。

因此,无论从使用的场地和器具上,还是从进行游戏的方法上,它与现代网球运动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它看作是网球运动的原初形态。 球场种类 草地场 草地球场是历史最悠久、最具传统意味的一种场地。

其特点是球落地时与地面的磨擦小,球的反弹速度快,对球员的反应、灵敏、奔跑的速度和技巧等要求非常高。因此,草地往往被看成是“攻势网球”的天下,发球上网、随球上网等各种上网强攻战术几乎被视为在草地网球场上制胜的法宝,底线型选手则在草地网球场上难有成就。

但是,由于草地球场对草的特质、规格要求极高,加之气候的限制以及保养与维护费用昂贵,很难被推广到世界各地。目前每年的寥寥几个草地职业网球赛事几乎都是在英伦三岛上举行,且时间集中在六、七月份,温布尔登锦标赛是其中最古老也最负盛名的一项。

红土场 更确切的说法是“软性球场”,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红土场地的法国网球公开赛。另外,常见的各种沙地、泥地等都可称为软性场地。

此种场地特点是球落地时与地面有较大的磨擦,球速较慢,球员在跑动中特别是在急停急回时会有很大的滑动余地,这就决定了球员必须具备比在其他场地上更出色的体能、奔跑和移动能力,以及更顽强的意志品质。在这种场地上比赛对球员的底线相持功夫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球员一般要付出数倍的汗水及耐心在底线与对手周旋,获胜的往往不是打法凶悍的发球上网型选手,而是在底线艰苦奋斗的一方。

硬地场 现代大部分的比赛都是在硬地网球球场上进行的,也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场地。硬地网球场一般由水泥和沥青铺垫而成,其上涂有红、绿色塑胶面层,其表面平整、硬度高,球的弹跳非常有规律,但球的反弹速度很快。

许多优秀的网球选手认为,硬地网球更具“爆发力”,而且网球比赛中硬地球场占主导地位,必须格外重视。需注意的是硬地不如其他质地的场地弹性好,地表的反作用强而僵硬,所以容易对球员造成伤害,而且这种损害已使许多优秀的网球选手付出了很大代价。

地毯场 故名思义,这是一种“便携式”可卷起的网球场,其表面是塑胶面层、尼龙编织面层等,一般用专门的胶水粘接于具有一定强度和硬度的沥青、水泥、混凝土底基的地面上即可,有的甚至可以直接铺展或粘接于任何有支持力的地面上,其铺卷方便、适于运输且有非常强的适应性,室内室外甚至屋顶都可采用。球的速度需视场地表面的平整度及地毯表面的粗糙程度而定。

在保养上此种场地也是非常简单的,只要保持地面清洁,不破损、不积水(对与相应的排水设施配套)就可以了。 三种类型的打法: 上网型:积极创造一切机会和条件上网后,在空中截击来球,利用速度与落点变化造成对方还击的困难,甚至失误。

网前技术的使用率男子在40%以上,女子在35%以上。这种打法积极主动,富有攻击性,但略带冒险性。

果断是这种打法所必须具备的意志品质。美国著名球星J.P.麦肯罗属于此种打法类型。

上网型打法的常用战术有①发球上网:利用快速有力和落点多变的发球,迫对方接发球难于主动发力,然后快速移步上网。②随球上网:对打中,利用一板低而深的球,使对方难于发力,然后快速移步上网。

③接发球上网:在判断准确、及时的基础上,接发球即击快深球或空档,使对方失去主动。然后迅速上网。

上网型打法应重视高压球技术,要求判断准、反应移动快;下拍坚决果断,落点好;保护后场的能力强。 底线型:基本上保持在底线抽球(包括削球),利用球的速度、力量、落点和旋转变化出现机会时,偶尔上网。

网前技术的使用率男子在25%以下,女子在20%以下,此打法原来偏于保守,较被动。近年来,在上网打法的影响下,产生了一种攻击性的底线打法,运用凶狠的底线双手抽球,使对方难以截击。

世界著名运动员B.博格即属此种攻击性的底线打法。此打法要求:积极快速,能攻善守;正反拍无明显差异,掌握上旋抽击,能连续进攻,具备强有力的破网反击能力;能运用强烈的上旋高球,在快速中有“搏”一板的技术;兼备处理小球和网前的能力;体力好,步法快。

综合型:底线和上网两种打法的综合运用。网前技术的使用率男子约25~40%,女子20~35%,著名美国网球选手J.康纳斯属此打法。

这种打法的技术特点和要求是:积极快速,以攻为主;正反拍都能打加力的上旋抽球,有连续进攻能力;能拉开对方,善于截击和高压球威力大、落点好、破网反击能力强。 运动安全 网球运动中的伤害和治疗 1.擦伤:擦伤可能是你最常遇到的伤害,擦伤只是皮肤表层擦破,可用消毒水清洁患部,再以无粘性的绷带包扎即可。

2.水泡:皮肤下。

5.网球知识

网球规则 基本规则 (一)发球 1.发球前的规定 发球员在发球前应先站在端线后、中点和边线的假定延长线之间的区域里,用手将球向空中任何方向抛起,在球接触地面以前,用球拍击 球(仅能用一只手的运动员,可用球拍将球抛起)。

球拍与球接触时,就算完成球的发送。 2.发球时的规定 发球员在整个发球动作中,不得通过行走或跑动改变原站的位置,两脚只准站在规定位置,不得触及其他区域。

3.发球员的位置 (1)每局开始,先从右区端线后发球,得或失一分后,应换到左区发球。 (2)发出的球应从网上越过,落到对角的对方发球区内,或其周围的线上 4.发球失误 未击中球;发出的球,在落地前触及固定物(球网、中心带和网边白布除外);违反发球站位规定。

发球员第一次发球失误后,应在原发位置上进行第二次发球。 5.发球无效 发球触网后,仍然落到对方发球区内,接球员未作好接球准备;均应重发球。

6.交换发球 第一局比赛终了,接球员成为发球员,发球成为接球。以后每局终了。

均依次互相交换,直至比赛结束。 (二)通则 1.交换场地 双方应在每盘的第1、3、5等单数局结束后,以及每盘结束双方局数之和为单数时,交换场地。

2.失分 发生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均判失分。 (1)在球第二次着地前,未能还击过网。

(2)还击的球触及对方场区界线以外的地面、固定物或其他物件。 (3)还击空中球失败。

(4)故意用球拍触球超过一次。 (5)运动员的身体、球拍,在发球期间触及球网。

(6)过网击球。 (7)抛拍击球 3.压线球 落在线上的球都算界内球。

(三)双打 1.双打发球次序 每盘第一局开始时,由发球方决定由何人首先发球,对方则同样地在第2局开始时,决定由何人首先发球。 第3局由第1局发球方的另一球 员发球。

第4局由第2局发球主的另一球员发球。以下各局均按此序秩发球。

2.双打接球次序 先接球的一方,应在第1局开始时,决定何人先接发球,并在这盘 单数局,继续先接发球。双方同样应在第2局开始时,决定何人接发球,并在这盘双数局继续先接发球。

他们的同伴应在每局中轮流接发球。 3.双打还击 接发球后,双方应轮流由其中任何一名队员还击。

如运动员在其同队队员击球后,再以球拍触球,则判对方得分。 (四)计分方法 1.胜一分 遇到下列情况时,判对方胜1分: 1、发球员连续两次发球失误或脚误时。

2、接球员在发来的球没有着地前用球拍击球,或球触及自己的身体及所穿戴的衣物时。 3、在球第二次落地前未能还击过网时。

4、还击球触及对方场区界线以外的地面、固定物或其它物件时。 5、还击空中球失败时。

6、在比赛中,击球员故意用球拍拖带或接住球,或故意用球拍触球超过一次时。 7、“活球”期间运动员的身体、球拍(不论是否握在手中)或穿戴的其它物件触及球网、网柱、单打支柱、绳或钢丝绳、中心带、网边白布或对方场区以内的场地地面。

8、还击尚未过网的空中球(过网击球)。 9、除握在手中(不论单手或双手)的球拍外,运动员的身体或穿戴的物体触球。

10、抛拍击球时。 11、比赛进行中,运动员故意改变其球拍形状。

2.一局 (1)每胜1球得1分,先胜4分者胜1局。 (2)双方各得3分时为“平分”,平分后,净胜两分为胜1局。

3.一盘 (1)一方先胜6局为胜1盘。 (2)双方各胜5局时,一方净胜两局为胜1盘 4.决胜局计分制 在每盘的局数为6平时,有以下两种计分制。

(1)长盘制:一方净胜两局为胜1盘。 (2)短盘制(抢七):决胜盘除外,除非赛前另有规定,一般应按以下办法执行。

A.先得7分者为胜该局及该盘(若分数为6平时,一方须净两分)。 B.首先发球员发第1分球,对方发第2、3分球,然后轮流发两分球,直到比赛 结束。

C.第1分球在右区发,第2分球在左区发,第3分球在右区发。 D.每6分球和决胜局结束都要交换场地。

5.短盘制的计分 (1)第1个球(0:0),发球员A发1分球,1分球之后换发球。 (2)第2、3个球(报1:0或0:1,不报15:0或0:15),由B发球,B连发两分球后换发球,先从左区发球。

(3)第4、5个球(报3:0或1:2,2:1,不报40:0或15:30, 30:15),由A发球,A连发两球后换发球后换发球,先从左区发球。 (4)第6、7个球(报3:3或2:4,4:2或1:5,5:1或6:0,0: 6) ,由B发1分球之后交换场地,若比赛未结束,B继续发第7个球。

(5)比分打到5:5,6:6,7:7,8:8……时,需连胜两分才能决定谁为胜方。但在记分表上则统一写为7:6。

(6)决胜局打完之后,以方队员交换场地。 6.赛制 实行淘汰赛。

一场比赛中,男子比赛除大满贯赛事和部分大师系列赛决赛采用五盘三胜制以外,均使用三盘两胜制。女子比赛全部采用三盘两胜制。

(五)场地规则 1.球场 球场应为长78英尺(23.77米)宽27英尺(8.23米)的矩形。中间由一条挂在最大直径为1/3英寸(0.8厘米)粗的绳索或钢丝绳上的球网分开。

2.球网 球网粗绳索或钢丝绳最大直径为1/3英寸(0.8厘米),网的两端应附着或挂在两个网柱顶端,网柱应为边长不超过6英寸(15厘米)的正方形方柱或直径为6英寸(15厘米)的圆柱。网柱不能超过网绳顶端1英寸(2.5厘米)。

每测网柱的中点应距场地3英尺(0.9。

6.网球的相关知识

一)发球 1.发球前的规定 发球员在发球前应先站在端线后、中点和边线的假定延长线之间的区域里,用手将球向空中任何方向抛起,在球接触地面以前,用球拍击 球(仅能用一只手的运动员,可用球拍将球抛起)。

球拍与球接触时,就算完成球的发送。 2.发球时的规定 发球员在整个发球动作中,不得通过行走或跑动改变原站的位置,两脚只准站在规定位置,不得触及其他区域。

3.发球员的位置 (1)每局开始,先从右区端线后发球,得或失一分后,应换到左区发球。 (2)发出的球应从网上越过,落到对角的对方发球区内,或其周围的线上 4.发球失误 未击中球;发出的球,在落地前触及固定物(球网、中心带和网边白布除外);违反发球站位规定。

发球员第一次发球失误后,应在原发位置上进行第二次发球。 5.发球无效 发球触网后,仍然落到对方发球区内,接球员未作好接球准备;均应重发球。

6.交换发球 第一局比赛终了,接球员成为发球员,发球成为接球。以后每局终了。

均依次互相交换,直至比赛结束。 (二)通则 1.交换场地 双方应在每盘的第1、3、5等单数局结束后,以及每盘结束双方局数之和为单数时,交换场地。

2.失分 发生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均判失分。 (1)在球第二次着地前,未能还击过网。

(2)还击的球触及对方场区界线以外的地面、固定物或其他物件。 (3)还击空中球失败。

(4)故意用球拍触球超过一次。 (5)运动员的身体、球拍,在发球期间触及球网。

(6)过网击球。 (7)抛拍击球 3.压线球 落在线上的球都算界内球。

(三)双打 1.双打发球次序 每盘第一局开始时,由发球方决定由何人首先发球,对方则同样地在第2局开始时,决定由何人首先发球。 第3局由第1局发球方的另一球 员发球。

第4局由第2局发球主的另一球员发球。以下各局均按此序秩发球。

2.双打接球次序 先接球的一方,应在第1局开始时,决定何人先接发球,并在这盘 单数局,继续先接发球。双方同样应在第2局开始时,决定何人接发球,并在这盘双数局继续先接发球。

他们的同伴应在每局中轮流接发球。 3.双打还击 接发球后,双方应轮流由其中任何一名队员还击。

如运动员在其同队队员击球后,再以球拍触球,则判对方得分。 (四)计分方法 1.胜1局 (1)每胜1球得1分,先胜4分者胜1局。

(2)双方各得3分时为“平分”,平分后,净胜两分为胜1局。 2.胜1盘 (1)一方先胜6局为胜1盘。

(2)双方各胜5局时,一方净胜两局为胜1盘 3.决胜局计分制 在每盘的局数为6平时,有以下两种计分制。 (1)长盘制:一方净胜两局为胜1盘。

(2)短盘制:决胜盘除外,除非赛前另有规定,一般应按以下办法执行。 A.先得7分者为胜该局及该盘(若分数为6平时,一方须净两分)。

B.首先发球员发第1分球,对方发第2、3分球,然后轮流发两分球,直到比赛结束。 C.第1分球在右区发,第2分球在左区发,第3分球在右区发。

D.每6分球和决胜局结束都要交换场地。 4.短盘制的计分 (1)第1个球(0:0),发球员A发1分球,1分球之后换发球。

(2)第2、3个球(报1:0或0:1,不报15:0或0:15),由B发球,B连发两分球后换发球,先从左区发球。 (3)第4、5个球(报3:0或1:2,2:1,不报40:0或15:30, 30:15),由A发球,A连发两球后换发球后换发球,先从左区发球。

(4)第6、7个球(报3:3或2:4,4:2或1:5,5:1或6:0,0: 6) ,由B发1分球之后交换场地,若比赛未结束,B继续发第7个球。 (5)比分打到5:5,6:6,7:7,8:8……时,需连胜两分才能决定谁为胜方。

但在记分表上则统一写为7:6。 (6)决胜局打完之后,以方队员交换场地。

7.网球入门知识

对于一个球员来说,在打球时有几点是非常重要的,这往往关系到能否打好球.我就此做一下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与提高. 1:握拍.从国内来看,正手一般都采用东方式的方式,这样的话,反手就需要转拍.所以最好击完球以后,双手握拍,以便及时转拍.打反手时可以用左手<右手握拍>托着拍面下沿,控制拍面的方向<单手击球时>.正确的握拍姿势,不会使手上产生泡,反之,就是不正确的握拍. 2:准备.最关键的就是拉拍,并且尽量早拉拍,这样才有充足的时间击球.拉拍时,身体需要充分的伸展开,以便有一个比较好的击球路线. 3:判断.要及时判断来球的落点和路线,以及选择一个合适的击球位置.一个优秀的网球选手,往往能在对方击球的一瞬间,就已经判断出球的落点对于我们来说,应该在球过网时作出反应. 4:跑位,步点,击球点.前两者都是为选择一个合适的击球点服务的.不管打上升球还是下降球,击球点总是应该在身体前侧 5.击球.从击球的路线来说,一般是一个由下而上的过程.身体的重心由后而前的过程. 0.2器材 A 球拍 我们经常说“球拍就是手的延伸,是球员身体的一部分”,用一把好拍子无异于为自己添了只好手。

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初学者从最初学握拍起就应该用一把好拍子,因为拍子越好,其与手的亲和力就越强,而这种亲和力有时几乎决定着初学者掌握技术和提高水平的速度。好拍子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对球员的身体起到一些保护作用,特别对于初学者而言,发力的不规范及动作的不尽合理会给身体特别是手臂造成某种不适,而一把好拍子则可利用其良好的弹性及力的传导性形成明显的减震效果,从而把这种不适降到最低程度,避免手臂的劳损。

在这里,好拍子的概念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其优点也非几句话能说得完,等朋友们读过了下面的文字可能就会有些尺度了。 球拍根据其材料的性质可分为高强度球拍(Stiff racket)及相对来说的软质球拍(Flexibleracket)。

其中高强度球拍的控球能力相当强,适用于上网型或非常强调球的旋转的选手,但这种球拍由于柔韧性欠佳,所以不能利用球拍本身的弹性给球以很好的推进速度,手感比较僵硬。软质球拍的弹性非常好,手感比较灵活,能够给球以很大的推进速度,但是其控球的能力稍逊。

球拍的重量及拍头与拍柄重量的平衡要根据球员驾驭球拍的能力及个人的偏好而定,有人喜欢拍头比拍柄重,有人相反,有人则喜欢头柄相称一样重。一般来说头重的拍子在感觉上能给球以更大的惯性及速度,柄重的拍子在控制球时可以感觉比较省力,而总体上比较轻的拍子可以更容易操纵一些,但对肘部的压力也大一些。

拍面的大小可根据拍框上的数字来确定,大拍面(Over size)、中拍面(Mid size)及普通拍面(Regularsize)相对应的尺寸分别为110、100、90~*(平方英寸),目前已经出现了*的超大拍面。初学者一般最好选用大拍面进行练球,因为拍面大,与球的接触面也相应就大一些,初学者击中球的概率也就高一些,虽说这只是许多初学者的一种感觉(他们在用拍面较小的球拍学球时总觉得不甚有把握击中球或经常就是击在了拍框上),但这种感觉是足以成为选择大拍面的理内之一的。

拍柄的粗细一般在4-1/8,4-7/8英寸的范围,多数人的尺寸是4-1/4~4-5/8英寸,拍柄一般都包有皮革。拍柄粗细是否合适的标准是手握球拍时拇指的指甲是否能盖在中指近指甲处第一个关节之上,超过则有些细,可缠上一层吸汗带以增加些粗度,不到则有些粗,最好予以调换。

发球上网型或是进攻型或是防守型的选手比底线型选手多喜欢用粗一些的拍柄。 买球拍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价格。

笔者认为,在能够支付的范围内应选择价格较高的一种球拍,因为网球爱好者不一定都是制造拍兹比较慢,也比较容易驾驭,可令初学者多打几个来回从而更多地体验到击球时的手感,但是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还是用标准球练习为佳,弹性不好的球不利于进一步培养球感。 F 鞋、袜 由于打网球时需要做许多次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急停、急起动、急变向,并且重心基本都在前脚掌上,鞋的相应部位也就最吃力,磨损最厉害,所以网球鞋充分照顾这一特点,不仅鞋底的纹路适于各种制动时与地面的磨擦,而且内垫必有很强的支持力且具备良好的弹性,这样才能够顺应足底的曲线来缓冲和吸收脚部的压力。

网球袜只要吸汗、舒适就可以了。 精良的装备、设施齐全的球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初学者学球的进程。

所以笔者建议初学者在条 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用相对好的产品“武装”自己,这是对健康及效率的投资。

8.初学者怎么打网球

网球基本训练技巧

一、接发球技巧

接发球选手得分的捷径是接发球抢攻直接得分为了提高回球得分的概率,首先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就象在打棒球时发现投手的破绽极为有利一样,接发球抢攻重要的是看出发球人的破绽。具体步骤如下:

1、边确定球从哪儿飞来,边站好位置。

2、站定位置后,快速敏捷地带左肩转身,此时只考虑转身。

3、击球瞬间,紧握球拍,使其不发生颤动。

4、最后的随球动作中,径直顺着拍头的方向继续快速挥拍,之后自然返回。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接发球后球速的变化。必须认识到截球对于速度较快的发球的重要性。注意转身击回球。不用特意大幅度收身,基本上只要运用棒球中击触地球的技巧击球即可。

二、斜角球技巧

以一定的角度将球击至对角发球区叫打斜角球。

这种球需要柔韧的腕部动作,对善打上旋球的球员,不论是打超身球还是在底线连续对攻都能使用。这也是一流球星必须掌握的打法。

1、边盯住对方的动作,边进入击球处。

2、边确认对方的位置边收身,使斜角球能打在对方空当处。

3、从下部探起拍头,打出旋转球。

4、即使是打短球,也应该径直继续挥拍,以避免扭伤腕部。

打斜角球应注意的是这种球需要速度,所以在经过网时球应比网高30

厘米~50厘米。从端线打的斜线球应比网高50厘米以上,这是因为这样的球比擦网球更能落到有角度的地方。

三、上旋高球技巧

所谓上旋高球是指利用拉带球技术使对方错过上网的时机。因为是攻击性的击球,所以上旋高球和普通的高球不同,没有必要把轨迹设想得太高。

1、边估计对方截击球的位置边收身。

2、将球稍微拉带一会儿,使对方错过上网时机。

3、直接从下往上用腕部动作,将随球动作挥高,即能加上强烈的旋转。

从下往上迅速有力的擦球这一腕部动作,是成功击球的重点。收身动作和普通的反弹球一样。击球前,将拍头向下,从下向上擦开。不必打得太高,只要能大概使球经过对方时高过球拍两三个拍子就行了。注意随球动作挥至头的右侧,这也是一流职业选手的技巧。

四、急截球技巧

现代网球以上旋球打法为主流,其经常使用的技术就是急截球。

急截球与其说是截击球,不如认为是底线抽球。这特别是反弹球手频繁使用的击球法。

正手急截球

1、当对方球飞来时,迅速上前。

2、在自己最能使上劲的位置击球。要领是认为自己就要打出制胜一击了

3、随球动作幅度要大,并迅速调整姿态迎接下次击球。

反手急截球

1、反手击球时,大多数球员都采用两手握拍法。

2、将拍头与球平行。为了成功截球,在击球瞬间要用尽全身力量。

3、与制胜球同样要领,为了不使手腕扭伤,接着用腕部动作随挥。

虽说球是以较高的高度飞过来,但也没必要特意在肩的高度击球。不如等球落至胸与腰之间位置再打,这样比较容易用上劲。记住要用反弹球手的上旋球要领来打。

五、近网低球技巧

这是粘土球场上常用的击球方法。特别适用于对手前后移动速度不太快,以及女子比赛。

注意姿势不可摆过头,否则会被对方识破。

1、要领同前进击球,摆好不让对方识破的姿势

2、击球时要充分放松,注意不要因为紧张而导致感觉错误。

3、在削球的基础上加上上旋,加快回球的旋转。

简单的网球小知识

一个书法小知识

1.书法小知识

1.笔断意连

2.匀称

“匀称”,是指按照字形笔画,对每字、每笔作适当安排,而不是“均匀“的意思。因为字形有长短、大小的不同,笔画有多少、斜正的不同,如每字都依方格,四平八稳地写成同样大小,每笔都写得一样长短,均匀是均匀了,可是看上去不顺眼。总的说,笔画多的,宜写得瘦些;笔画少的,宜写得肥些;每个字里,点画的安排要长短合宜。

3.平正

“平正”,就是我们常说的“横平竖直”,这是点画结构的一个基本原则。但要注意,“横平竖直”的“平”,不是一般的平,而是带斜势的平。因为人的两眼,视觉并不平衡,横画真正画得平了,由于眼睛的错觉,看去就像向右倒了下去。所以横画必须稍带斜势,但又不可斜得过分。

4.章法

章法,广义上讲,是包括款式,狭义上讲,是指整幅作品的谋篇布局。

5.书法作品的布局:

一幅书法作品大都包括正文、题款和印章三个方面的内容。

正文是要写的主要内容,是作品的主体。文章诗词,格言警句等等健康向上,吉利祥和的文字都可作为书法作品的内容。

题款是正文之外的说明性文字。包括象正文题目,出外,书写的时间、地点,书写者的姓名、字号、斋号,所赠对象的称呼、姓名等等。这些内容并不是每幅作品都要全写上。题款内容的多少要视作品的具体需要而定。题款的内容有的写在正文前面,叫上款;有的写在正文后面,叫下款。象所赠对象的姓名,称呼这样的内容应该写在正文的前面,以表尊敬。

书法作品中所盖的印章,从内容来分,有名号章和闲章。从所盖的位置来看,有迎首章和押脚章。盖在作品上首的叫迎首章,盖在正文和下款之后的叫押脚章。印章在书法作品中主要起点缀作用,所以一幅作品的印章也不能过多,一般是一至三方为宜。

正文、题款、印章是一幅作品的三大有机构成部分。在创作时,必须统筹安排,使三者构成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

6. “用笔”方法谈

“用笔千古不易”,一句名言,道出了书法“用笔”的真谛。要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还得从这个“易”字开始。“

穿插:

凡上下叠合而成的字,其上下段 之间,应相互挪让穿插,避免点划不当相接重叠。

下笔前,先构思点划安排之位置,预留空间,使点划均能有最适当的地方。

并重:

上下重叠的字,通常是上小下大,下段比较粗状,承载有力。

左右相并的字,左边须窄小一些,以让右。

笔法的变化:

个字,若有两个以上的笔画相同,或两个部分的形体相似都应力求变化。

减捺:

一字里,若为两个以上的捺,只能保留一个,其馀的捺 用点来表示。

有时只有一捺,但为美观,也会把捺写成点。

减钩:

一个字,为求变化有两个以上的钩时,保留一个钩,其馀省略。

笔画间的映带:即「笔断意连」。

字由一些点划组合而成,而这些点划必须依照其运笔路线, 自然地产生映带的效果,才会显得有生气。

左右的照应:

字里,若有左右对称的笔画,需注意彼此的映带关系。

2.书法小知识

楷书是由隶书"八分"体蜕变而成的,除了没有"八分"体的蚕头燕尾和波折以外,绝对着重于"平直方正"。抓笔写来应一笔不苟,不可有些许省减和草率。这样的字体就叫做楷书。楷书又名"正楷"、"真书"。楷书在笔画方面,虽然没有隶书那样多姿多彩,但清秀遒劲,简洁端正,在平和传神方面则比隶书有过之而不及。经过历代大书法家的努力创造,行成了许多流传后世的不同风格的楷书。

行书介于正楷和草书之间,它是不楷不草随手写来的,既没有楷书那样拘谨,也没有草书那样放荡。正如"行"字的解释,既不是方步缓走,也不是飞步急奔,而是随便起步、任意行走的。所以古人称这种字体为"行书"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草书的体裁几乎是通篇字字相连、一笔而成的。虽然字与字间偶有不连接处,但上下笔意贯串,首尾呼应相顾,而血脉相通,有一种笔墨飞舞、龙骧豹变、一气呵成的气势。本人从六岁学书至今已有五十余年,唯对草书更感兴趣,认为此乃书法最高境界。在运笔过程中,每一个字的屹立部位,都似乎险象丛生,却又妙在能险中扣稳,使字形没有歪斜软倒之嫌,而有玲珑飞动之资 而再有读贴、抄帖、匀称、挪让、大小、宽窄、斜正、平正之讲究。。。 何谓读贴 "读"帖就是指多看,多与帖里的字打交道,这样可以帮助记忆帖字特征,加深印象,避免回生。

何谓抄帖

"抄帖"是练字过程中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虽然对着帖,但只抄字,不顾间架、点画,自作主张,任意为之。这种毛病,最要不得,必须注意避免。

何谓背临

"背临"就是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背临"一般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帖字全部临完,即临到熟透以后,从头至尾默写出来;另一种是随临随默,临熟多少字,就默写多少少字。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而且可以结合起来用,先局部默写,后全部默写。默写完毕,要与原帖比对,发现某些点画或间架跟帖里不一样,要改正重写。

何谓对临

"对临",简单地说,就是对着帖临写。也可以分成两步走,先"格临",然后撤掉格子临写。"格临"的办法是:取云母片或薄玻璃片或洗净的废胶卷,照帖字大小画上九宫格或米字格,然后在印有九宫格或米字格的练习本上照式临写,临写的时候,看清帖字哪一笔在哪个部分,照着它也写在该部位里。这样经过几遍以后,再撤掉格子,直接对帖临写。临写时,最好将帖用特制的帖架架起,放在桌子前方,对着它写。如无帖架,用几本书摞起来代替,或用其它东西代替也可。

何谓匀称

"匀称",是指按照字形笔画,对每字、每笔作适当安排,而不是"均匀"的意思。因为字形有长短、大小的不同,笔画有多少、斜正的不同,如每字都依方格,四平八稳地写成同样大小,每笔都写得一样长短,均匀是均匀了,可是看上去不顺眼。总的说,笔画多的,宜写得瘦些;笔画少的,宜写得肥些;每个字里,点画的安排要长短合宜。

何谓挪让

"挪让"是指组成字的各部分点画之间彼此相让,又互相呼应,使笔画多的字不显得密集,笔画少的字不显得疏空,如"马"旁、"鸟"旁的字,左边都要写得平直,给右边的半个字让出地位;其它有左右偏旁的字,也都依此类推。

何谓大小

字形大的写得大些,字形小的写得小些;笔画多的写得大些,笔画少的写得小些,这就叫大小得宜。如"日"字和"国"字大小悬殊,不能写得一样大;"一"字"二"字笔画少,也不能写得和"仪""虑"等笔画多的字一样大。

何谓宽窄

"宽窄"是指根据字形本身的肥瘦作适当安排。笔画多的字宜写得瘦些,笔画少的字宜写得肥些;左右结构的字写得肥些,上下结构的字写得瘦些,使其宽窄得宜。

何谓斜正

"斜正"是指根据字形的斜正分别作不同安排,如"朋"字字形斜,"党"字字形正,写起来就不可把斜的强扭成正的,正的反写成斜的,也要斜正得宜。

何谓平正

"平正",就是我们常说的"横平竖直",这是点画结构的一个基本原则。但要注意,"横平竖直"的"平",不是一般的平,而是带斜势的平。因为人的两眼,视觉并不平衡,横画真正画得平了,由于眼睛的错觉,看去就像向右倒了下去。所以横画必须稍带斜势,但又不可斜得过分。大致横画斜度应为5°-7°左右。超过这个角度,就是太斜;不及这角度,就是太平,都不好看。所谓竖直,就是每一个直画,不论中间、左右、上下,都要画得很直,不可歪斜倾侧(但"门"的左直,"亻""彳"等的直画例外)。#编后语#嗯,我晓得的也不多,你可以找度娘查询,更完整。(如果你觉得太多,就在看*再讲究*时,着前几句就行)

3.我要收集一些书法常识,请大家多给提供几点,在此感谢,

书法的常识

壹、基本常识

一 笔墨的使用和保养:

1.安砚:把砚台放在桌子的右上角。

2.研墨:

●倒水要适量,不要太多。

●拿墨时,食指要放在墨的顶端,拇指和中指夹在墨条的两侧。

●按墨要重,磨墨要慢。

3.发笔:

●用清水浸泡笔毫,把笔的胶质泡发。

●不要浸泡太久,以免笔管裂开。

4.掭笔:在砚台边上捻转笔锋,使笔锋顺拢。

5.洗笔:

●写完字后,用清水把笔上的余墨洗去。

●把笔放在毛边纸上吸去水分。

●把笔吊在笔架上晾乾。

二 执笔的方法:一般用五指执笔法

三 书写姿势:

1.坐姿:头正、身直、臂开(成 形)、足安。

2.站姿:头俯、身躬、臂悬、足开(站得稳)。:

四 笔锋的运用及笔势:

1.笔锋的运用:笔毫近尖处有一段半透明的部分,称之。

●中锋:笔锋在笔划的中央运行。

●侧锋:笔锋微侧於笔画的一边运行叫做侧锋。但不可使笔毫斜躺在纸上,否则就会形成偏锋,而成为败笔。

●藏锋:起笔及收笔时,笔锋藏在笔画中,起笔叫「逆锋」,收笔叫「回锋」。

●露锋:笔锋外露,大都用於笔画间和上下字间的承接。

2.笔势:运笔的方向。

●仰势:行笔时,使中段略为凹陷。

●俯势:行笔时,使中段略为凸起。

五 用具的摆放:

贰、文房四宝的种类及认识

一 毛笔:

1.毛笔的种类:

●硬毫笔:笔性刚健。如:狼毫、山马、牛耳毫、鼠须、山兔、鹿毛笔。

●软毫笔:笔性柔软。如:羊毫笔。

●兼毫笔:用硬毫、软毫集在一起,刚柔并济。笔性介於硬软毫之间。

如:长流、如意,适合初学的人使用。

2.毛笔的选择:一枝好的毛笔要具备「尖、齐、圆、健」四德。

●尖~笔毫聚合时,笔锋要能收尖。

●齐~将笔头沾水捏扁,笔端的毛整齐无不齐现象。

●圆~笔肚周围,笔毫饱满圆润,呈圆锥状,不扁不瘦。

●健~笔毛有弹性,笔毛铺开后易於收拢,笔力要健。

二 墨:

1.墨可分为松烟墨及油烟墨:

●松烟墨:是燃烧松枝取其烟,经过漂、筛,除去杂质,配以牛皮胶和香料加工制成。

●油烟墨:用桐油、麻油等植物油所燃烧之烟,加皮胶、香料而制成,黑色黑而亮。

2.好墨的特点:

●质细:指墨没有杂质,结构紧密。

●胶轻:墨中配入之胶质适中。

●色黑:墨色黑中透亮,有神采。

●声清:研磨或敲击时,声音清脆而不粗浊。

三 纸:

1.木浆纸:宣纸、棉质。

2.竹浆纸:毛边纸、元书纸。

3.宣纸:拉力较强、洁白、坚韧、耐久等特点。

四 砚:

又称砚台、砚池,砚的质地要细腻,才能发挥墨的效用。一般石质为主。

1.三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平时可采用台湾西螺所产的「螺溪砚」。

2.使用及保养:

●避免砚台表面磨损。

●书写完毕,将砚台上的残墨与墨渣清洗乾净。

●加上盖子,以防止污染。©

4.书法基本常识

书法的基本常识书法的基本常识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是以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有:一是使用柔软的毛笔,二是书写形象丰富的汉字。

因此,其有两义:一指毛笔字书写的法则,主要包括执笔、用笔、点划、结构、分布等方法;一指以书写汉字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就是借助于精湛的技法、生动的造型来表达出作者的性格、趣味、学养、气质等精神因素,其为侧重于“心画”。

二者相融合,便构成了中国的书法艺术。所以从书法构成的要素来说,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笔法,要求熟练地执使毛笔,还握正确的指法、腕法、身法、用笔法、用墨法等技巧;二是笔势。

要求妥当地组织好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三是笔意。要求在书写过程中表现出书者的气质、情趣、学素和人品。

从书体、风格上说,更是多姿多态,美不胜收。我国的书法艺术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主要取决于中国人善于把实用的东西上升为美的艺术,同时与中国独特的文字和毛笔关系密切有关。

其文字以象构思、立象尽意的特点酝酿着书法艺术的灵魂,而方块构形,灿然于目的姿质又构成书法艺术的形式基础。其工具,“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可生出方圆藏露、逆顺向背的韵味,轻重肥瘦、浓淡湿涩的情趣,抑扬顿挫、聚散疏密的笔调。

断连承接、刚柔雄秀的气势;再辅以专门制作的纸墨,使书法艺术更趋变幻莫测。韵味无穷。

书法不仅成为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而且居于所有艺术之首。书法在中国不仅举世同好,千古一风,而且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传播友谊的媒介,在东方世界颇有影响,也倍受西方世界的瞩目。

【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

亦称“大章法”。习惯上又称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为“小章法”。

明张绅《书法通释》云:“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

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

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可见,章书在一件书法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书写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布白的形式大体有三:一是纵有行横有列,二是:纵有行横无列(或横有行纵无列),三是纵无行,横无列,它们或有“镂金错采”的人工美,或具“芙蓉出水”的自然美。

【笔法】写字作画用笔的方法。中国书画主要都以线条表现,所用工具都是尖锋毛笔,要使书画的线条点画富有变化,必先讲究执笔,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

曲直等方法,称为“笔法”。唐张怀瓘道《玉堂禁经·用笔祛》云: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

故元赵孟頫于《兰亭跋》中云:“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墨法】亦称“血法”。

一曰:用墨之法。前人谓水墨者,字之血也。

故临地作书时极为讲究。墨过淡则伤神彩,太浓则滞笔锋。

必须做到“浓欲其活,谈欲其华。”宋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

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述书下》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 ”用墨作风,一方面往往因时因人而异。如北宋浓墨实用,南宋浓墨活用;刘墉喜用浓墨,梦楼专尚淡墨。

另一方面,又常因书体风格、纸张性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二曰:磨墨之法。

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墨谱》云:“研墨如病,盖重其调匀而不泥也。”研墨要凉,凉则生光。

墨不宜热,热则生沫。盖忌其研急而墨热。

又李阳冰曰:“用者旋研,无今停久,久时尘埃相污,胶力隳亡。如此泥钝不任下笔矣。”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肉法》云:“磨墨之法,重按轻推,运行近折。”“凡磨墨不得用砚池水,令墨滞笔冱,须以水滴汲新水临时斟酌之”,“凡书不得自磨墨,令手颤、筋骨大强,是大忌也。”

【结体】亦称“结字”、“间架”“结构”。指每个字点划间的安排与形势的布置。

汉字尚形,书法又是“形学”(清康有为)故结体尤显重要。元赵盂頫《兰亭跋》:“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

汉字各种字体,皆由点划联结,搭配而成。笔划的长、短、粗、细、俯、仰、缩、伸,偏旁的宽、窄、高、低、欹、正,构成了每个字的不同形态,要使字的笔划搭配适宜、得体、匀美,研究其结体必不可少。

正如清冯班在《纯吟书要》中所云:“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

结字,晋人。

5.书法理论常识知识

关于书法的知识可多了,像楼上也说得很好.

自古以来,书法就与文房四宝有着密切的关系,文房四宝即是笔.墨.纸.砚.常说没有毛笔就没有书法,所以说书法的好与不好不说全部取决于这文房四宝,但也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然后,书法."书"必有"法".古往今来,书法都是很讲究的.比如说起笔姿势,执笔方法,运笔用什么锋,间架的结构等等.当然,因为现在的人比较急于求成,而且并不是从小学起有基础的,所以现在的人学书法很多都选择临摹,就这临摹都有临摹的技巧.这就是书法,一笔一画一折一勾都有讲究的!

如前面所说文房四宝之毛笔,选毛笔,最重要的就是笔头,因为笔头的用料和式样都直接关系到书写的效果.就毛笔的笔锋原料来看大抵分为三类:硬毫(用兔毫,狼毫制成),软毫(主要用羊毫制成),兼毫(以硬毫为柱软毫为被,如:"白云"笔).

像我说的这些都还比较粗糙.每个细节都有很多讲究.书法的知识,如果真的要深入了解,我还是建议你买本书来看看,即可学习其常识,还可以看看古往今来一些名家的手笔.如王羲之的,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他的书法很好,但是眼看与耳听是不一样的,真正看到他的书法的时候它会感染你.

6.关于书法的知识

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例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日常工具等种类繁多。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过去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涵义也大有扩展,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了“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这一书派,虽突出“意象”,其字赏之也新颖,但汉字并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艰难,发展受到限制。所有这些(当然不仅是这些),可以看出书法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这一点必须引起书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一个书法小知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小知识网 » 简单的书法小知识

知识

中国关于灯的小知识(有关于灯的知识)

阅读(1733)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中国关于灯的小知识,内容包括有关于灯的知识,关于灯的知识,有关“灯”的知识。拼音:dēng 五笔: os 部首:火 部外笔画:2 总笔画:6 释义: 照明的器具:电~。路~。~火(泛指亮的灯)。~语(通

知识

关于水环保小知识(关于保护水资源的知识)

阅读(1499)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水环保小知识,内容包括关于保护水资源的知识,有什么关于水的环保知识我急着用.,节约用水和保护坏境的小知识。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的存在,所以我们要保护水资源。由于污染、滥砍滥伐水土

知识

百姓健康小知识(有关健康的小知识)

阅读(1562)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百姓健康小知识,内容包括有关健康的小知识,生活健康小常识200条,介绍点生活健康小常识.。常吃夜宵,会得胃癌,因为胃得不到休息。 2、一个星期只能吃四颗鸡蛋,吃太多,对身体不好。 3、鸡屁股含有致癌物,不吃较好。 4、饭后吃水

知识

初二生物小知识内容手抄报内容(初二生物手抄报动物资料)

阅读(1248)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初二生物小知识内容手抄报内容,内容包括初二生物手抄报(动物)资料,急需初二生物手抄报大致内容,初二生物手抄报(动物)资料。鱼:鱼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是能靠尾部的摆动和鳍协调作用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

知识

爱国努力健康小知识(爱国卫生月和党知识宣传资料,200字)

阅读(1175)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爱国努力健康小知识,内容包括爱国卫生月和党知识宣传资料,200字,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类;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类;尊敬师长、孝敬,爱国卫生手抄报内容。2012年4月是全国第24个爱国卫生月和我省第16个健康教育宣传月。大庆社

知识

阳台装饰小知识(阳台装修三大基本要点常识)

阅读(134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阳台装饰小知识,内容包括阳台装修三大基本要点常识,装饰阳台小窍门,请问,阳台装修的基本常识谢谢。阳台装修三大基本要点常识: 阳台的装修技术含量其实不大,不过富祥装饰提醒大家不要轻敌,在阳台装修前先要熟悉阳台装修流程,下

知识

科技小知识(科学小知识大全30字数)

阅读(1203)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科技小知识,内容包括科学小知识大全(30字数),身边的科学小知识50个,关科技的小知识,详图片请看我的手抄报。星星会一闪一闪的原因。我们看到星闪闪,这不是因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现变化,而是与大气的遮挡有关。大气隔在我们与星

知识

婚纱照的小知识(想知道拍婚纱的一些知识)

阅读(113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婚纱照的小知识,内容包括求婚纱照小常识,婚纱照常识,想知道拍婚纱的一些知识。拍婚纱照注意事项大全 婚纱照之攻略大全(1) 动员 对于女孩子,结婚前拍婚纱照是不用动员的,这段是专门写给男性看的。婚纱照是非拍不可的,

知识

户外实践安全小知识(户外安全小知识有哪些)

阅读(113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户外实践安全小知识,内容包括户外安全小知识,户外安全必学知识,户外拓展的安全常识。虽然远足并不需要特别的技巧, 但如果有适当的训练和准备将有助应付大自然多端的变化,以及减少意外发生的机会。 基本事项 虽然远足并不需

知识

大学生心理知识小讲堂(大学生心理小知识)

阅读(1130)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大学生心理知识小讲堂,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小知识,求一篇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后的心得体会和收获的文章搜狗,求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学习心得。(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始终保持开阔的心胸,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忍受能力,热

知识

防震演练手抄报小知识(防震减灾手抄报内容)

阅读(1113)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防震演练手抄报小知识,内容包括防震减灾手抄报内容,防震减灾手抄报资料,防震手抄报内容。原发布者:yxllwqlxq防震减灾手抄报地震谚语 响声一报告,地震就来到。 2、大震声发沉,小震声发尖。 3、响得长,在远程;响得短,

知识

水厂安全生产宣传小知识(饮水安全的小常识)

阅读(1105)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水厂安全生产宣传小知识,内容包括饮水安全的小常识,水污染宣传小常识,水污染宣传小常识。1不喝水垢过多的水。2不喝凉茶水。3不喝开水和生水混合的水。4不和蒸锅水。不能总喝纯净水,最好喝弱碱性的水;5不能喝隔夜的开水;6吃饭

知识

短乐谱及音乐小知识(音乐简谱的基本知识)

阅读(113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短乐谱及音乐小知识,内容包括音乐简谱的基本知识,简谱的基本常识,音乐基础知识。简谱是记谱法一种。由于它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在记谱、读谱上有很大的方便。简谱是用阿拉伯数字2、3、4、5、6、7来记录音高的一种记谱法。